DNA定量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基于核酸分子在特定波长下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来测定DNA浓度的仪器,其浓度测定判定主要依据吸光度值(A)及相关比值,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浓度测定原理
DNA分子中的碱基具有共轭双键结构,在2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与溶液中吸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即A=
varepsiloncl(其中A为吸光度,
varepsilon为摩尔吸光系数,c为溶液浓度,l为光程长度)。通过测量DNA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再结合已知的摩尔吸光系数和光程长度,即可计算出DNA的浓度。
?比值应大于2.0。如果比值低于2.0,可能表示样品中存在盐离子、酚、氯仿等杂质。
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样品纯度:样品中的蛋白质、RNA、盐离子、有机溶剂等杂质会影响吸光度的测量,从而影响浓度测定的准确性。因此,在测定前应尽量提高DNA样品的纯度。
样品稀释:如果样品浓度过高,需要进行适当的稀释。稀释时应使用与测量时相同的缓冲液,并且要准确记录稀释倍数。
仪器校准:定期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校准包括波长校准和吸光度校准等。
测量环境:测量时应避免强光直射和温度变化过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同时,要保持比色皿的清洁,避免划痕和污染。